【課程簡介】
放眼現今藝術博覽會、美術館、雙年展,出現越來越多「使用數位科技製做或呈現的藝術作品」。數位技術讓藝術家突破傳統媒材的限制,並利用最新科技反思我們所處的科技社會,更帶給觀眾有別於日常的身體感受。
隨著時代變化,數位科技必然成為藝術表達的趨勢,若您仍經常在美術館中感到困惑,這堂課將帶您輕鬆登入數位藝術世界。透過介紹不同類型的數位藝術作品,並進行深入賞析及討論,看似冰冷的科技,皆從人性出發,其實數位藝術比您想得更容易親近!
【線上課程連線】
【課程目標及成果】
1. 對數位藝術的範疇、形式有基本了解。
2. 提升對實體美術館與線上展覽中呈現的數位藝術作品之鑑賞能力。
3. 接觸數位藝術的國際發展趨勢
【課程特色】
1.市面少見,由簡入深介紹數位藝術,並聚焦於蓬勃發展的網路藝術、軟體藝術、虛實整合作品。
2.講師帶領欣賞作品,不僅詳細說明作品的形式與創作手法,也深入了解作品背後的關注議題與哲學意涵。
3.課程設計討論環節,知識並非單向度傳授。
【課程大綱】
Week 1 : 網路文化與錄像藝術擦出火花
說明數位藝術的定義與背景, 賞析主題聚焦於當代網路文化的影像藝術作品,討論範圍以螢幕錄製方式製作之作品為主。
這些作品深入探討或呈現網路的不同面相,讓觀眾重新反思我們所處的當下。
Week 2 : 整個網站就是一件藝術作品
我們每天瀏覽的網站,也可以化身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而不只是呈現作品的平台。
講師將在這堂課賞析以「網站」作為創作媒材的藝術作品,其中包含具有敘事與文學性的網站創作,以及具有公共參與性質的網站作品。
Week 3 : 駭客才能做軟體藝術嗎?
相信大家越來越常在美術館或線上展覽看到以程式設計、應用軟體(app)、AI技術製作的跨媒體藝術作品,這樣的作品除了技術複雜之外,在製作時還有哪些挑戰?藝術家也必須要會寫程式嗎?捨棄傳統媒材而採用新科技的目的是什麼?這一堂課講師將深入賞析幾件軟體藝術作品。
Week 4 : 虛擬與實體交錯的新媒體藝術
虛實整合已是不可忽視的熱門關鍵字,而在新媒體藝術創作的世界裡,虛擬與實體之間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關係更令許多藝術家深深著迷,不論是將網路圖像轉變成實體物件的作品,或是反映最近熱門NFT現象的創作嘗試,都可以看到藝術家探索的痕跡。
【老師作品】
《烏有史》網站,第一部分「X 認同」:製作團隊首先舉辦說故事工作坊,由參與者互相改編彼此口述的身分故事,做為網站內容的一部分。網站介面上,使用者(觀眾)可以從三個類型的故事中,分別挑出自己認同的故事,並選擇眼睛、鼻子、嘴巴的照片對應三段故事,以組成不同的人臉。使用者選完後,會產生出自己的大頭照與三個故事的結局,因此每一位使用者都可以透過選擇與重組,不斷變換岀新的故事。
烏有史 (一) |
|
《烏有史》網站,第二部分「虛構的國度」:蒐集世界各國、不同時代新聞裡的「臺灣影像」,形成一個線上檔案庫,使用者(觀眾)可利用特殊設計的「標籤」功能瀏覽影像內容,來理解「臺灣以外」不同國家與時代的人,是如何閱讀、 建立出臺灣這個島嶼的形象,並參與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烏有史 (二) |
![]() |
如果您:
1.對於數位藝術、科技藝術、跨媒體藝術作品有興趣,希望能深入賞析的一般大眾。
2.想了解以網路、軟體、虛實整合為主體的藝術作品,除了對新媒材的探索之外,其創作精神為何。
3.好奇藝術家如何將數位時代的網路文化現象與創作結合。
【學歷】
臺大哲學系學士,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
【藝術評論】
經營平台 Cloud Art Critiques 雲的藝評。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今藝術、荷事生非、空總實驗波、釀電影等線上平台。2018、2021年獲得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補助。
【創作實踐】
2020年執導實驗電影《窄門》於賽爾維亞當代藝術館與威尼斯國際行為藝術週放映。 2020年黃祥昀與陳臻共同策劃與創作網路藝術《烏有史》於Fstudio、良日激動所線上展出。個人網站:https://cloudartproduction.format.com/
【優惠辦法】以下限選一種
●8折
※續讀者: 原上課編號開頭為1042,報名1043課程。本季學員報名下季課程,中間沒有間斷。
※已繳費但因故停止招生,報名下季課程享有續讀8折優惠,但僅能使用郵局劃撥或現場繳費,例如:學員報名1053課程已繳費但停止招生,報名1054課程,享有8折優惠。
●85折
●9折
【重要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