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建築?】
建築學本質上是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的學域,內容涵蓋了設計和建造一棟建築物,所有相關之工程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綜合。完成建築創作,需要具備對實體環境的觀察力、對抽象概念的思考力、與真正解決問題的實踐力,而這些恰恰是我們認為最能為 21 世紀孩童賦能的訓練。本次課程抽取部分的建築學專業,將之重新設計成適合孩子的課程,期待從孩子的初始學齡階段開始,培育他們成為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未來主人翁。
【教學目標】
『素養』(Competencies),是現今教育變革的核心,強調與真實生活問題連接、持續我學習改變、以系統觀解決模糊問題、並有效創新的能力。著重培養核心為兼顧科學組構與美學感受的『觀察』力,涵蓋事物原理與發展脈絡的『理解』力,既能推理也能設計的『思考』力,習慣提出與解決問題的『實踐』力。
【課程參考表】
故居空間創作課從建築專業裡抽取出組成建築的基本元素,例如:文化、結構、環境等等,從簡單到複雜作為課程主題,瞭解環境和建築的脈絡、以身體為單位做尺度練習,接著藉由實際操作思考結構的穩定度和承重性,最後結合前面的單元特性做主題專案,訓練環境的觀察力、結構的穩定性、空間的比例等等,做全面性的思考。
日期 |
學習主題 |
學習目標 |
學習內容 |
Day 1 |
空間觀察 |
從探索環境樣貌和建築背景,了解環境和文化、歷史,觀察建築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
介紹梁實秋故居,透過學習單小任務引導。認識建築當時的空間文化脈絡。 |
Day 2 |
尺度研究 |
學習不同尺度和空間的關係,思考尺度和使用者間的關係,練習尺度的掌握 |
介紹不同尺度案例,請孩子拿尺測量 家具:現在所坐的椅子及桌子的深度及寬度 空間:走廊寬度,廁所的空間配置及尺寸大小 |
Day 3 |
結構練習 |
連接點對點、瞭解不同結構的樣貌與需求的能力 (ex:造橋挑戰,挑戰長度、承重力) |
介紹日式建築和不同的結構案例,透過吸管或木棒製作橋的小練習,練習思考結構和組裝方式。 |
Day 4&5 |
樹屋設計 |
整合前面的單元練習,整合知識解決空間的複雜問題,實際從設計圖構想到把模型實際的做出來 |
設計一個自己的樹屋,思考空間組構和機能配置 |
升4-升7年級
謝欣儒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經歷】
課程規劃:林瑋婷老師
請務必詳讀以下訊息,一經報名成功即視為同意本院課程規劃及處理方式,並以行前通知為準。
【優惠內容】 學費計算= (學費x優惠折扣)+教材費+報名費300元(每班)
【繳款方式】
【團報流程】 線上團報系統請進
【線上課程連線】
【退費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