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訪

或許有時我懷疑自己,但我永遠相信音樂   - 林歆敏老師  

 

 

今天跟歆敏老師聊了十分鐘,最好奇的是歆敏老師的媽媽。


老師說她小時候是過動兒,在那年代除非太誇張,不然不會去做檢查,所以並沒有去醫院鑑定,但後來聽媽媽的描述,她就是一直動一直跳。

 

過動的小時候(右邊為歆敏老師)

 


這狀況會有所改變就是因為媽媽。


因為姐姐有在學鋼琴,媽媽必須接送,媽媽覺得既然來一趟了,那妹妹也學好了,不然她都在鋼琴老師家的沙發上一直跳一直跳。


但鋼琴老師說她的狀況是沒辦法靜下來學習的,於是老師跟媽媽討論出先從五分鐘的鋼琴課開始,然後再十分鐘、二十分鐘,就這樣從四歲就開始學鋼琴。


這一路學到國小,而後決定考國小的音樂班,也順利考上。不過因為媽媽希望她都是培養興趣,快樂學習,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高中也沒進音樂班,進了景美女中,但延續著音樂的學習,在景美樂隊擔任薩克斯風手。


作為第三類組的學生,想要進心理系的她功課實在太爛了,跟媽媽討論後,決定還是走回音樂這條路,因為小時候的基礎打得很紮實,而且她有絕對音感,所以聽寫視唱那些對她來說很簡單,去學了聲樂,保送進了輔大音樂系後,主修聲樂,副修鋼琴。


選擇進入輔大,只為了大三上學期的「音樂治療」這門課程,想讀心理的她覺得音樂治療是音樂跟心理的結合,果不其然上完之後,真的是太!喜!歡!了!畢業後就決定出國念音樂治療。

 


講了這一段的路程,其實不是想要流水帳老師的求學經歷,而是我在這一小段跟老師聊天的路程中,覺得老師講述的過程時有一種奇妙的篤定感,學音樂的老師總是很優雅,但她卻多了一種俐落感,老師說因為過動因子還在,希望一切迅速有效率呢!


俐落跟篤定感是聽老師訴說音樂治療的專業性、應用面、跟推廣面,讓人感覺音樂治療這條路在台灣看似窄小,也代表著它有無限的可能發展,能做的很多很多,還可以更多,而且現在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普及的應用也開始走出很多路線。

 

 

就像老師幫自己走出一條路,因為媽媽的決策跟鼓勵,讓老師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學習,喜愛音樂,而老師也找到了與自己所愛的心理結合。
我想即使老師總是奔波很忙,但在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一定是很開心的很有挑戰的。

 

 

更重要的是我真的覺得歆敏老師的媽媽真的是個很有智慧的媽媽,當歆敏老師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時候,跟鋼琴老師討論五分鐘的鋼琴課,真的是一絕。
謝謝歆敏老師的媽媽,讓我們現在有歆敏老師能幫我們開音樂治療課程。

 

歆敏老師及媽媽


圖/林歆敏老師提供   文/採訪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