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訪

從一個帥氣的眼神開始聊起張忠安老師。

 

老師外表斯斯文文,書生模樣,在學院教室裡穿梭多年了,今天第一次跟老師比較長時間的坐下來聊有關翻譯的世界,收穫很多,也跟大家分享我們較不了解的譯者工作。

 

「譯者有一種自覺性,對知識有無盡的渴望,會想要不斷的學習。」張忠安老師一開始先提起譯者的個性。

 

老師笑說,翻譯人一進去書店,完全都可以不用出來了。像老師一進書店,就會把旁邊的人放生,沉浸在知識的書海中無法停止。老師描述這個影像時,真的可以讓人感覺到對於譯者而言,知識的傳遞是相當迷人的。要成為一位翻譯員,需要有不斷開放的心,學習新知及熱愛閱讀,才有可能堅持下去,走出譯者之路。

 

張忠安老師大學就讀英文系,因緣際會之下在大學期間就接觸翻譯,有機會翻譯各式的文章,也參加翻譯比賽,並獲得很好的名次,而且他自己很喜歡看雜書,各類型的書都看。

 

畢業後決定出國去看一看,到了英國讀英語教學碩士,或許那時候也奠定了教學的方法與熱誠,讓他特別注重有效率的教學法,自然會比只是經驗分享還來得讓學員接受。老師回台灣後當了多年的接案譯者,後來持續進修,到香港城市大學拿取口筆譯碩士,回國之後,更在師大拿到翻譯研究所博士學位,就如老師所說,不斷學習與精進就是譯者的特色。

 

 

 

 

「翻譯,為我們打開了世界之窗,一個人只能扮演一個角色,但是進入翻譯的世界後,就有機會扮演多種角色。」

 

老師談到了翻譯的魅力。

 

翻譯跟生活是習習相關,我們身處在大千世界,翻譯讓我們超越自身的眼界,有如世界之窗一般拓展了自我的視野。由於譯者要接觸的知識範圍很廣,所以更要吸取各方的知識,才能掌握主題脈絡知識,精確傳達原作思維。例如專業書籍的翻譯,需要針對主題進行研究、資料找尋、以及累積專業知識與領域詞彙,才能準確的表達原作的特色與內容。

 

 

 

【全球化市場影響,專業口筆譯未來前景看好】

 

我問老師為什麼想要學翻譯的人這麼多呢?會是因為「斜槓效應」嗎 ? 

 

老師說因為全球化的影響,知識傳遞已無遠弗屆,國際交流已是常態,這時候雙語或多語的溝通能力就更為重要。而溝通不僅涉及語言翻譯能力,也與許多非語言因素有關,如跨文化理解、溝通效果、互動能力等諸多要點。翻譯現在作為「語言服務產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更有潛在發展力,也是培育第二專長的利器。美國勞動統計局亦公布2016-2026年,口筆譯市場的就業機會還會增長18%,是未來前景非常看好的產業(https://www.bls.gov/ooh/media-and-communication/interpreters-and-translators.htm)。

 

許多同學來報名翻譯課程,是因為英文好,就被指定去接待外賓,或是承接隨行口譯的工作,後來發現在翻譯傳遞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而來到了課堂,而課堂上基本功的訓練,可以讓他們了解翻譯的原則與技巧,更可學到許多口筆譯實務觀念,打好基礎後,未來可持續學習,延伸至會議口譯等進階訓練。老師在課堂中,也會指導逐步口譯的筆記技巧,讓同學進行短逐步聽譯時,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成之後,許多同學在事業上也頗有進展,有人去考了翻譯研究所、有的同學考上高考等等,都能將所學應用於工作現場。

 

 

再談到筆譯。

 

老師說,先要問的是「你是為誰而譯?」,這是責任比重的問題。如我們所知,「翻譯」絕非來自真空,出版社、委託人、贊助者、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的呈現媒介等,都作為整體翻譯網絡中的一部分,彼此互相影響,甚至是有錯綜複雜的權衡與角力。翻譯不只是自己翻譯給自己看,而是要為出版社負責,要對文本原作負責、或是你要為讀者負責,這些都有不同的目的性,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操作法。

 

假如你是為讀者負責,需要市場銷量,那就要增加更多的可讀性,除了文字翻譯的切入點、連排版、文句呈現的節奏都需要考量讀者的接受度而有所修正,並不是只顧慮到忠實與否,或只是完整或原封不動的呈現原作的意涵即可。而譯者的風格就會在此呈現,會有空間讓譯者發揮,尤其是文學翻譯、影視翻譯這些軟性的文本。例如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因為經翻譯後,文本在英美國家有更好的流通性,讓其創作在國外產生影響力,這也是譯者帶來的影響。

 

然而文本因為語譯的不同,能夠翻譯的譯者想必真的需要長期的訓練跟接觸各種不同題材的語料,才有可能達到專業水平。有時很難想像,中文很難,要翻成英文更難,中文、英文必須同時要專精,以及必須了解文化的互文性,才能夠「翻譯」。翻譯不只是字面的轉換,更代表著文化脈絡、思考哲學。老師說翻譯最重要的「溝通」,溝通想法、理念、互為傳達跟理解,這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專業的。下一篇,我們來談如何學習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