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訪

上一篇我們談到了翻譯的專業,接著我們跟老師聊聊翻譯的教學方法跟學習技巧。

 

「我一直強調基本功的鍛鍊,建立台階讓學員上去」

 

張忠安老師在談到教學時,眼神透露了自信的樣貌,他認為進入口筆譯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最根本的「操作技能」與「概念知識」,所以課程以技能為導向,口筆譯觀念為輔,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多元選材,在10週內密集帶領同學進入翻譯的世界,當然不可少的是回家的翻譯作業囉。同樣一段文本,不同人翻譯出來都會不同,可以拿來互為比較,提高翻譯鑑賞的敏銳度。這時候我就很納悶,那翻譯會有正確性嗎? 老師的答案是有趣的。

 

因為有所比較,也因為譯者的理解不同,除去了「二元錯誤」,也就是指鹿為馬的錯誤之外,還有「非二元錯誤」。在比較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出恰當的翻譯,也一定要經過這樣的比較,從中也可訓練同學觀察譯文及互相學習的能力。透過老師的批改跟回饋,中英翻譯的能力跟經驗也會越來越好。經過10週有策略學習的教學方法,成效非常好,尤其在視聽譯及口譯課程中,學員到第五週時,一般題材的短逐步對話口譯都沒有問題,輔以筆記的協助,結業時可以讓學員原先一開始只能即時口譯5~10秒,最後可以達到1分半的短逐步口譯效果。

 

 

 

【尊重翻譯專業 培育專業譯者為導向】

 

老師認為,教學時最重要的教材就是老師自身,即老師本身就是教材。老師必須很清楚地運用各種資源,適時調整上課節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因為台下的學生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老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習者,老師已經不能用單向的教授法,而是需要透過多元的方法切入,建構學習者的鷹架,就像鷹架一樣,慢慢往上蓋,讓學習者一步步進入翻譯的大門,往上走。老師希望不僅能讓更多人瞭解翻譯,建立翻譯的能力,也能認識這個產業,並尊重翻譯專業。

 

 

【譯者作為一個文化橋梁,開啟新知之門】

 

訪談時間一下子就聊了兩個小時,老師在翻譯這件事情上,總是滔滔不絕,知識含量極高,可能要跟老師學習如何運用筆記技巧來輔助記憶了,不然我的筆記說什麼也都來不及抄。

 

我覺得翻譯就是一種「轉譯」的過程,譯者像是有種能力,能讓兩個不同語言、文化、或是世界的朋友,能彼此溝通與理解。翻譯若像老師所說是世界之窗,譯者的世界透過這個窗打開了視野,我們也因為譯者而打開了我們的世界之窗。

 

譯者用著自身的專業及同理心,了解原作讀本、了解讀者的接受方式,願意深度的去理解文本所傳達的訊息,能正確的、合適的傳遞訊息或價值,就是雙方之福。 而能將這產業專業越走越深越廣,許多的翻譯教學者如張忠安老師,就像是幫我們步步架高,讓更多人投入翻譯世界之窗的行列,也同時為我們翻譯了「翻譯」這個專業與未來。

 

訪談之後,始終感受到張忠安老師帥氣的眼神裡滿滿是對於翻譯及教學的熱情,而這熱情一直未熄滅,不斷的激勵學員持續精進,讓更多人搭著他的努力步步往上吧!